行業資訊
經濟虛實之爭:董明珠們在呼吁什么?
發表日期:2017年03月10日導語:從國際競爭的角度來看,我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是唇齒相依的關系,互聯網等虛擬經濟企業切莫“唇亡齒寒”。
董明珠
觀點爭鋒
3月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回應稱,虛擬經濟產生于實體經濟,它也要服務于實體經濟,我覺得這個原則是不能變的,政府在制定政策措施當中,也要始終堅持和貫徹這個原則。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爭究竟緣何而起?為何至此仍爭論不休?
兩會期間,經濟虛實之爭再起狼煙。
筆者認為,爭論雙方的企業家并非不知道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道理,之所以產生激烈的爭論,根本原因是在互聯網化過程中,我國從宏觀層面如互聯網壟斷及惡性競爭、企業微觀層面如企業自身互聯網化能力等,都出現了“IT生存率悖論”現象,即雖然企業在IT方面(互聯網化)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然而從生產率的角度看,收效甚微甚至下降。毫無疑問,真正化解經濟虛實之爭必須從化解“IT生產力悖論”入手。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對壘的雙方企業家可謂是豪華“明星”陣營,實體經濟一方有大名鼎鼎的宗慶后、董明珠等,虛擬經濟一方則是赫赫有名的馬云等。實體經濟企業家和虛擬經濟大佬們相互“鄙視”、“對掐”,貌似到了互不相容的地步。
實際上,董明珠們以“犯罪”等激烈措辭對“虛擬經濟”發動“猛烈攻勢”,并不意味著他們拒絕擁抱互聯網化,董明珠曾先后與馬云、劉強東聯手推動格力電商化。正如宗慶后所說,他和互聯網并不對立,而且與馬云關系也挺好。“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能夠幫助實體經濟發展,但做得不好,對實體經濟傷害也比較大。”這才是董明珠們、宗慶后們真正呼吁關注的地方,也是經濟虛實之爭的本質問題所在。
經濟理論上認為,IT等互聯網化本來是無可爭議提升生產力的,但為什么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反而生產力下降即出現“IT生產力悖論”現象呢?從宏觀層面來說,IT基礎設施差、教育落后、經濟模式沒有實現工業化向信息化轉變;中觀層面則是行業信息化集中度不足;微觀層面則是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等方面缺乏互聯網化能力。
顯然,我國經濟出現某種“IT生存率悖論”現象并不是傳統理論上的這些原因。而是在我國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壟斷勢力如互聯網BAT獨角獸企業,即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騰訊公司(Tencent)三大互聯網企業,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社會公權力組織”,獲得了搜索等“信息控制權”,并以這種權力來換取企業的商業利益。
又例如,京東等電商平臺的競爭,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實體經濟利潤為代價的,甚至是不顧實體經濟死活的壟斷惡性競爭,利用互聯網便利帶來的壟斷勢力,幾乎將實體經濟逼到了零利潤甚至虧損的邊界,這是不可持續的畸形發展,也是實體經濟憂慮虛擬經濟的關鍵癥結之所在。
政府是市場公平的“守夜人”,協調虛實經濟之間良性互動發展是公共政策義不容辭的責任。當然,并不是要政府采取行政管制的手段,而是以反壟斷、反惡性競爭、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等發揮政府“守夜人”角色入手。這也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維護市場公平秩序的通行慣例。
從國際競爭的角度來看,我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是唇齒相依的關系,互聯網等虛擬經濟企業切莫“唇亡齒寒”。而制造業等實體經濟企業則要從內部挖掘利潤空間,外部擁抱互聯網化來提升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