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傳統媒體重回“內容為王”會死得更快?
發表日期:2016年01月09日近日,有幾個業界的朋友問我,說現在業界不少人都認為內容的價值在回歸,尤其是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在收購《南華早報》等傳統媒體,而內容創業者也更是屢屢被投資,這是不是充分說明傳統媒體要重回“內容為王”時代,應加大在內容方面的投資呢?我毫不客氣地說,千萬別,否則怎么虧死的都不知道。下面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原因。
互聯網巨頭:IP為王
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下數以億計乃至十億計的巨量用戶,而且還積累了富可敵國的身家。由于體制的制約和中國內容的廉價性,他們不可能也不愿完全由自己生產大量的內容,而要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內容又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互聯網巨頭想了三個內容來源:
一是通過鼓勵和支持內容創業者來生產更多的原創內容,二是通過UGC來提供大量的內容;三是通過倒整合收購傳統媒體來提供更好的內容。
內容一方面能夠給互聯網巨頭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另一方面能夠給互聯網帶來流量,而流量自然就是金錢。請大家一定要清楚,互聯網巨頭已經擁有了能夠與用戶建立連接的互聯網平臺以及巨量用戶,他們相對稀缺的是IP,所以他們重提“IP為王”,正所謂缺什么補什么,互聯網巨頭高度重視內容是理所應當的。而傳統媒體呢?
傳統媒體:用戶連接失效
傳統媒體深陷困境的根源是用戶連接失效,而從本質上講,傳統媒體只有受眾而并沒有用戶,而且受眾也在快速流失。正是因為受眾的快速流失導致傳統媒體的“二次銷售”商業模式的坍塌,廣告主的大量流失和骨干的出走,進而導致話語權的喪失,以及輿論拱衛權轉移給了互聯網巨頭。
傳統媒體與用戶連接失效的根源又是什么?是內容不夠好嗎?其根源是缺乏與用戶建立連接的互聯網平臺。如果沒有能與用戶建立連接的互聯網平臺,則內容再多再好也很難賣出好價錢,只不過是個廉價的內容提供商而已。所以,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如果在這個時候不去想辦法搭建自己的互聯網平臺,重建用戶連接,反而反求在內容上進行更多的投資,則不僅不能實現內容價值的更好變現而且會使自己輸得底褲都穿不上。
當然,如果是財政包養則另當別論,如果那樣,您投入再多的錢在內容生產上,我都會舉雙手贊成。但是很不幸,大多數的傳統媒體都需要自己從市場上找飯吃,在內容上的大量投資不僅不會改善自己的困境反而會使自己死得更快。
內容創業者:一長大就可能隨時死
對于所有內容創業者來說,其都可以相對平等地使用微信、新浪微博、阿里巴巴、百度、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優土、愛奇藝、樂視等互聯網平臺。
互聯網技術對于所有內容創業者來說,是平等的和可利用的,基本不用太考慮互聯網技術問題。而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必須掌握互聯網技術來建立用戶連接,而長期以來的“內容基因”又導致互聯網技術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幾乎不可逾越。而且大部分內容創業者的規模不夠大,尚難以對這些互聯網平臺產生足夠的威脅,這些互聯網平臺基于自身對原創內容的需求而對這些內容創業者采取大力鼓勵和支持的態度。當然,當內容創業者做到一定的程度,由于與用戶連接的渠道被互聯網巨頭所掌控,其也隨時面臨著被互聯網巨頭掐斷渠道的危險,不過從目前來看,絕大多數內容創業者還不存在這些的危險。
內容創業者的春天則是傳統媒體的寒冬
2015年以來,各大互聯網平臺拿出真金白銀大力支持和鼓勵內容創業者,“羅輯思維”在打通了社群經濟的商業模式之后以很高的估值獲得了融資,其它大量的內容創業者也獲得了融資,對于內容創業者來說,一切看來都是一派春日好風光。
然而內容創業者取得的成功越大,對于傳統媒體的組織瓦解力就越大,原因很簡單:在之前傳統媒體居于主導的環境下,內容相關從業人員只有依附在傳統媒體組織機構才能從事采編工作,傳統媒體依靠相關的牌照也實際上取得了對新聞采編的壟斷。而在互聯網語境下,內容創業者自身不需要任何相關牌照就可以從事相關的內容創作,牌照則由互聯網平臺提供,這實際上打破了內容從業人員對傳統媒體的體制內依附,從根本上瓦解了傳統媒體組織。
那么,也許有人會說,傳統媒體能否把內容采編人員分成一個一個的小組進行內容創業呢?這條路基本行不通,原因有三:
一是內容創業者獨立創業享有完全的股權,自己作為股東給自己打工,正所謂“有恒產者有恒心”,股權才是最好的激勵機制,而這個問題在傳統媒體體制內是很難解決的;二是內容創業者的平均能力是遠遠超過傳統媒體平均水平的。由于傳統媒體作為國有體制,有大量的冗員,而有能力的骨干出來創業之后又進一步拉低了傳統媒體的能力水平,使得傳統媒體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下降;三是內容創業者相對于傳統媒體的風險承受能力無疑更強,因此他們無論努力程度還是尺度都會遠遠大于傳統媒體。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是否就沒有出路只能等死呢?當然不是,核心是利用自身的政治優勢,充分利用當前各地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和政府數據開放的巨大機遇,通過搭建當地的智能傳播平臺以重建用戶連接!(轉載自艾瑞網,作者:郭全中)